其实,欧洲基本上没强国了!德国以前实力够强吧!横扫欧洲,仅仅4小时就让丹麦沦陷、5天让荷兰投降、27天占领波兰全境、与法国开战后,39天就让巴黎失守,42天宣告全部投降。
如此一个战力值爆表的国家,现在也不行了,根据数据显示,德国虽然拥有8000多万的人口,是欧洲的第二人口大国,第一经济强国,但德国兵力已经不足20万人,其中海军更是只有1.7万人。
德国眼下最棘手的问题,出在经济上。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,它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,2025年增长预期被权威机构一路下调,最终定格在零——这还是在美国新一轮关税冲击前的评估。
美国加征的汽车关税对德国打击尤其沉重,要知道13.1%的德国出口新车是销往美国的。像保时捷这样依赖对美出口的车企,即便被迫涨价也可能面临亏损。这种经济压力直接限制了国防投入的空间。
虽然德国最近高调宣布要将军费翻倍,计划四年内达到每年1620亿欧元,但这笔钱能否真正到位,还得看经济能不能缓过劲来。
更关键的是,过去几十年,德国享受了“和平红利”,认为军费能省则省,把资源优先投在工业出口和社会福利上。结果就是军队规模一路收缩,装备老化问题突出,直到俄乌冲突爆发才猛然惊醒。
现在德国下定决心要重振军备,目标很明确:成为欧洲最强常规力量。计划也很宏大:买20架欧洲战斗机、5000辆“拳击手”装甲车、3500辆芬兰“帕特里亚”战车,甚至考虑增购数百辆“豹2”坦克。
但问题是,愿望归愿望,现实是军工产能根本跟不上。军工生产线不是开关,拧开就能源源不断出货。人才断档、供应链脆弱、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——这些问题在和平时期被掩盖,一旦想快速扩产,短板就全暴露了。
比如德国最先进的F-126护卫舰项目,就因为各种生产延误一拖再拖。军工生产是系统工程,需要熟练工人、稳定原材料、精密机床,而德国过去多年“重商轻兵”,导致军工基础萎缩,重建需要时间,远不是砸钱就能立刻解决的。
不过,若因此断言德国“不行了”,就太片面了。德国的科技底色依然深厚,只是重心更多在民用领域。
比如在医疗科技上,弗劳恩霍夫协会最新开发的胰腺癌血液检测法,只需要抽血就能实现早期高精度筛查,这对被称为“癌中之王”的胰腺癌来说意义重大。
在更前沿的半导体领域,比勒费尔德大学和德累斯顿研究所合作,用太赫兹光脉冲操控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(如二硫化钼),响应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皮秒级(万亿分之一秒)。
这种技术一旦成熟,可能彻底改变芯片设计逻辑,突破当前硅基芯片的物理极限。这些突破证明,德国的科研能力和精密制造基因并未消失,只是如何将民用尖端技术更高效地转化到军工领域,是德国当前需要打通的关键环节。
德国的军事决策还透露出一种矛盾心态。一方面,它高调宣布和英国联合研制射程2000公里的“超级金牛座”导弹;另一方面,却坚决拒绝向乌克兰提供现役的500公里“金牛座”导弹,理由是担心乌克兰用来攻击俄罗斯本土,导致德国卷入战争。
这种“未来敢想,当下畏缩”的态度,恰恰反映了德国在军事上的纠结:既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,又不愿独自承担战略风险。德国计划投入150亿欧元升级军用卫星系统,正是这种“缓慢自主化”的表现——它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卫星通信存在隐患,但要建立独立体系,既烧钱又费时。
现代战争打的不只是装备,更是人。德国虽然总人口超过8300万,是欧洲第二人口大国,但适龄服役人群比例在下降,年轻人参军意愿也不高。更关键的是,德国和多数欧洲国家一样,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。
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,德国计划引入百万技术移民,但这类移民通常不会优先选择从军。这导致一个尴尬局面:即使有钱买新坦克、新战机,也可能面临“装备等人”的困境。高素质兵员需要时间培养,而技术兵种(如飞行员、雷达操作员)的培养周期更长,这不是短期政策调整就能解决的。
德国的科技底子依然雄厚,制造能力仍是世界一流,但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防力量,需要时间、金钱,更需要打破多年积累的结构惯性。
98配资官网-炒股股票配资网站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