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群众调侃:有的干部像“冰箱”,不说话、不发热、也不变质。例题请结合实际,谈谈你对“冰箱干部”这一现象的认识。
说到“冰箱干部”,估计很多人想到了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孙连城,没事就爱仰望星空。“冰箱干部”可能是为了不变初心,而选择的一种自保方式吧。当然,答题时可不能这么说。
好,我夏晓华试着答一下,给你当个靶子打一打。
夏晓华示范答题
各位考官:
“冰箱干部”这个比喻看似幽默,实则尖锐地戳中了当前部分干部存在的“躺平式履职”问题。“不说话”是回避问题,“不发热”是态度冷漠,“不变质”则是安于现状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并深刻反思。
第一 “不说话”,堵住的是民心通道。
去年跟访乡村振兴项目时,有个村的香菇大棚因技术指导不到位,而出现大面积减收。种植户老李曾经连续三周找过驻村干部,得到的永远是“等专家来看一下”的答复。后来我们一调查,这位干部有专家的联系方式,但始终没联系过。当群众诉求被“冷藏处理”,失去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时机,更是对干部和政府的信任。
第二 “不发热”,反映的是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。
只满足于“守摊子”“保位子”,在工作中遇到了硬骨头、烫手山芋就绕着走,遇到矛盾往上交、往下压、往后拖,看似“无过”,实则“无功”,暴露出部分干部把“不犯错”等同于“好好干”的认知偏差。就像有一次政企座谈会上,一位企业家吐槽:“有些干部像冷冻的带鱼——冷冰冰,硬梆梆。”
第三 “不变质”的假象,掩盖的是深层问题。
守住廉洁底线是基本要求,但这绝非干部的全部价值所在。以“不变质”作为挡箭牌,为自己的庸政懒政开脱。干部的价值更在于“作为”,在于“发热发光”。在岗位上的“安全着陆”,是以牺牲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。
“冰箱干部”现象的形成,原因是多方面的:
一是思想根源: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的问题没有解决好。信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
二是能力短板: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存在“本领恐慌”,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,干脆选择沉默和回避。
三是激励不足:干多干少一个样,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健全。有时“洗碗效应”明显,不干反而“安全”。
四是环境因素:某些单位存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让想干事的干部也感到“心寒”或“无力”。
要破解“冰箱干部”难题,需要多管齐下,既要组织“融冰”,也要干部“自燃”:
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到“为官不为”同样是严重的失职渎职,加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,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,突出实干实绩导向。让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、得到褒奖。同时,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“冰箱干部”,要敢于“挪位子”,形成“有为者有位、无为者失位”的鲜明用人导向。
各位考官,为官避事平生耻。干部与其做“永不腐坏的冰箱”,不说话、不发热,不如当个“保温饭盒”,能让群众吃上热乎饭。
98配资官网-炒股股票配资网站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