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虽然不是医生,也不是什么养生专家,但他对养生之道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。更有趣的是,他还曾经分析过孔老夫子的健康状况。
一次,毛主席和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谈论起饮食问题时说:“孔老夫子吃饭很讲究,有几个忌口:鱼肉若不新鲜不吃,食物变色变味的也不吃,烹饪方式不合适也不吃,甚至不到饭点也不吃。这些习惯看起来都很科学,可惜孔老夫子还是有胃病。”
徐涛听了有些疑惑,问:“既然孔老夫子的饮食习惯这么科学,为何还会有胃病呢?”
毛主席解释道:“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,东西做得那么精细,消化自然难受得了。而且他爱吃姜,姜性温,孔老夫子胃寒,所以用姜来驱寒暖胃。”
随后,毛主席又补充说:“我觉得他还有胃下垂的毛病。”
徐涛更加好奇:“你凭什么判断他有胃下垂?”
展开剩余77%毛主席笑着说:“他胃不好,可他还忙着周游列国,吃了饭就坐车赶路,一路颠簸,这不就是胃下垂的典型原因吗?”
听完这些,徐涛也觉得非常有道理。
这正体现了毛主席非凡的推理能力,他能够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小事里,洞察出常人难以想到的结论。
而且,毛主席对孔老夫子的饮食习惯并不认同,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和养生哲学。
比如,孔老夫子提倡的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毛主席坚决反对,认为吃得太精细反而损害健康,让肠胃失去锻炼,渐渐丧失了正常功能。
熟悉毛主席生活的人都知道,他对吃没什么讲究,有什么吃什么,特别喜欢吃粗粮,还专门让厨师在白米饭中掺入糙米、小米和红薯。
从现代营养学来看,适量吃粗粮确实有益健康,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比起单纯吃精细粮食要好得多。
至于孔老夫子说的“不到吃饭时间不吃”,毛主席也做不到。
首先,他的作息时间是颠倒的,晚上工作、白天休息,所以他的饭点通常是在夜里,自己甚至调侃说过自己过的是“月亮时间”而不是“太阳时间”。
其次,毛主席很反感“一日三餐”这种教条,认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,胃口大小不一,工作强度差异明显,不能硬性规定三顿饭,有人需要多餐补充,有人则不必。吃饭要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安排,而不是照搬所谓的标准模式。
第三,毛主席工作繁忙,忙起来经常忘记吃饭,往往直到非常饿了才想起进食,根本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。
归根结底,毛主席一贯反对教条主义,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不能一刀切地规定吃饭时间。
至于吃什么东西,毛主席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喜好。
众所周知,他特别喜欢吃红烧肉,实际上,他喜欢各种油腻的菜肴,做菜常用猪油,极少使用植物油。
保健医生多次劝他改用植物油,强调猪油可能导致多种疾病,植物油更健康,但毛主席根本不听,还说:“我想吃什么,是身体缺什么。吃下去能消化吸收,那就是合适的。你们谁也别命令我不吃啥,别规定我要吃啥。”
为了他的健康,医生们常推荐高级补品,比如人参、燕窝等,但毛主席几乎不吃。
有一次,印尼华侨送来一大只珍贵燕窝,重达31.5公斤,保健医生欣喜异常,认为这下不用担心他的身体了。没想到,毛主席一口也没吃,直接送到人民大会堂,用来招待外宾。
后来,毛主席对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说:“那些所谓高级食物,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,只是物以稀为贵而已。有人心理怪异,觉得皇帝、名人吃过的东西,就特别神奇,好像吃了他们吃过的东西自己就成了皇帝、成了名人,这就是‘沾光’心理。”
可见,在毛主席看来,这些高档补品不过是满足人们虚荣心罢了,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在交“智商税”。
此外,毛主席还总结了一套养生秘诀,四句话概括为:“遇事不怒,基本吃素,多多散步,劳逸适度。”
他认为,只要做到这几点,身体健康、长寿自然不难。
(参考资料:《平民毛泽东》《我所知道的毛泽东》《毛泽东的幽默智慧》《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》)
发布于:天津市98配资官网-炒股股票配资网站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